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食用油新闻
文章搜索:  
大米分装多乱象 亟待监管
2013-7-17
    在大米行业,为了节约成本大多生产企业出厂的产品是大包装,再由经销商等中间环节进行分装。而我国的“原粮产地”标注暂未有统一规定,米商可以给大米贴上定制标签流进市场,造成了大米产品产地标准混乱。 买一袋“东北大米”,细看包装袋上的产地却全在穗莞深!超市里挂着“茉莉香米泰国原装进口”字样的大品牌,究竟是不是产自泰国。 经走访大米产地、大米加工厂、大米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发现广东省市面出售的大米鱼龙混杂,大米加工厂可以加工产自任何地方的大米,米商可以给大米贴上定制标签流进市场。 产地标注混乱 在广东省广州市一家华润万家超市内,笔者随机访问几位在场选购的市民,大多表示超市大米产地标注太混乱,研究了许久还没完全弄清楚。 据了解,一般大米标注的生产商在3个以上,而某些品牌的生产商则更多,比如福临门的一款粳米标注的生产商多达15个。产品说明上指出,具体生产地以生产日期旁的字母标示为准。 有业内人士就指出,现在每个品牌的大米对所标注的产地说明都不一样,有些只标出加工场地,而没有原料产地,只有少数两者都标注出来。 据这家华润万家超市销售人员介绍,条形码以“88”开头为原装进口大米,以“69”开头都是国内分装的。 按照销售员的说法,笔者发现超市内国外的袋装大米约有50多个品种,其中以88开头的条形码大米品牌约15家。不难发现,超市大部分标注为泰国等地原产的大米实际上只是作为广告卖点来宣传。 相比于包装好的大米标签不够清晰,散装米的产地标注就更为简陋。广东华润万家超市有6种品牌的散装米,其中有一款散装米甚至没有任何标签信息,包括大米名称和产地信息全无。 除去这一款没有任何标注的大米,剩下的5种散装米只是简单标注了产地,并没有任何一款大米标示出具体的生产厂家信息。可见,散装米在产地标注管理上更为混乱。 分装环节问题多 大米包装袋随便找个加工厂都能大批量加工,甚至有商贩宣称:“你想要什么大米,它就变成了什么大米。”据悉,国内粮食加工规模企业逾万余家,大米加工厂近8000个,其中近九成是民营企业,传统大米加工的“小、散、低”状况突出。 大米是率先实行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的行业之一,中间分装商可以拿来使用,无需再认证,在分装环节很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出现掺假行为。 由于大米行业利润空间有限,做小包装需要增加成本,大多生产企业出厂的产品是大包装,运往各地后,由经销商等中间环节进行分装。 笔者调查获悉,目前市场上大米造假方式一般有几种,包括在分装过程中掺入其他品种大米造假;用外形相似的大米直接冒充,如国产长粒米直接冒充泰国香米;引进泰国大米、东北大米种子在其他地区种植,然后标为泰国米或东北米;还有一种是直接 造假,将食用香精喷洒到白米上,使白米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冒充香米。 大米的生产和流通特性,决定了“溯源”很难。一粒米从田间地头走向市民餐桌,要几易人手、几经周转。 以广东省为例,外省输入广东的稻米产品,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稻谷,即未脱壳的原型稻谷产品;二是成品大米。稻谷产品因其适宜长期保存的特点,主要进入各大粮库,作为粮食储备;另外,则进入广东省内粮食企业,脱壳为成品大米,变身为广东品牌的大米产品,流入口粮市场或深加工企业。 外省的成品大米产品,直接进入广东口粮市场,或是成批进入深加工企业,如米粉厂、酒厂等,进行粮食深加工后,销往本省或出口。 成品大米直接进入口粮市场,又分成三种情况。外省本地品牌大米,包装成袋后,主要通过铁路运输的方式,输入广东;散装大米,直接进入广州省粮食初加工企业,进行简单抛光打蜡等处理后,以本省品牌名义,进入口粮市场。 小型大米加工厂一般是购进原料以后立即生产,没有库存。这就导致小型加工厂的米,很难查清谁是大米原料提供商。 规模大的终端大米加工厂,一般米源比较稳定,并且通常有库存,这就方便备查大米提供商,但也无法说清大米的产地。第三种情况,则更为隐蔽,如工厂学校食堂、连锁餐馆等直接耗米量较大的终端客户,集中前往湖南、江西、广西等进行采购,成品大米大量不经过中间渠道,直接摆上餐桌。 监察体制存漏洞 广州市质监局相关人员透露,调和米等由于难以查实和溯源,在实际监管中有很大的难度,也查不出来。 平时的检查只要指标没有超标,大米就是安全的。而一旦检出大米中某种重金属超标,以现有的手段,也无法分辨这包米里面是哪种成分的米超标,也很难查到来源。 广州多家粮油批发市场负责人称,市场对大米通常只进行常规检测,主要涉及水分、黄曲霉毒素、级别等项目,把好大米的卫生安全关,而专门针对香米纯度以及是否添加了香精这样的检测是没有的。 在市场流通环节,广州市工商局表示,外地大米进入广州销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流通环节大米经营者应当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履行食品进货查验制度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其中包括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检验合格的有效证明文件,进口食品还应提供有效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但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制度还是有很大漏洞,因为厂家提供的检验报告未必全部可信,他呼吁职能部门要二次检测。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