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食用油新闻
文章搜索:  
苏粮集团:转型升级时代弄潮掌大舵
2013-7-9
    江苏通江达海,钟灵毓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江苏省粮食集团公司挺立潮头,搏浪前行,傲立全国省级粮食企业“第一方阵”。      翻开2012年苏粮集团的“成绩单”,一串串骄人的业绩历历在目:实现营业收入40.3亿元,同比增长8.71%;实现利润8020万元,增长10.26%;再次入选“中国粮油企业100强”、“中国百佳粮油企业”、“中国服务企业500强”,并顺利晋级为“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苏粮集团的累累硕果,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赞许。仅去年一年,江苏省副省长徐鸣、傅自应4次对该集团作出批示。      “转型、升级、创新”,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引领苏粮集团走上经济社会快速前进的轨道。      “十六字”战略效应凸显      日前,江苏省粮食集团公司董事长刘习东在接受粮油市场报记者专访时说:“‘十二五’伊始,我们结合国有粮食企业的特点和集团公司实际,围绕适应市场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思路,转变方法,转变机制,转变重点,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2001年6月的江苏省粮食集团公司,下辖全资和控股企业39户,总资产40多亿元,净资产10亿多元,粮油总库容107万吨。      “十一五”期间,苏粮集团按照“贸易与实业相结合、储备与经营相结合、进出口与物流相结合、期货与现货经营相结合”的“四个结合”发展战略,取得了长足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刘习东说,“十二五”时期,在总结“四个结合”的发展战略基础上,调整确定了“突出主业、壮大产业、培育品牌、差别发展”的“十六字”发展战略,有效解决了集团内部企业经营方向、经营模式和经营内容“同质化”问题,使专业特色更加明显。      编者按:一个正在倾力打造粮油“储备、工业、物流、贸易、期货和证券等综合创收业务”的“5+1”产业链,一个已经构建集粮油贸易、储备、期货、加工、种植等为一体的产业格局。作为两家比较年轻的省级国有粮食企业,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冲刺,江苏省粮食集团和河北省粮食产业集团已经跻身行业发展的“第一方阵”。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他们如何抓住机遇,成就一流企业,书写“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新篇章,本报将陆续刊发两集团大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敬请关注。      “牢记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神圣使命”。该集团把坚持走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道路作为“定位仪”,着力打造“一个网络”(全省粮油保供网络)“三大支撑”(苏南张家港产业园、苏中泰州粮油产业群和苏北徐州万寨港粮油产业园三大产业基地),倾力打造“5+1”(粮油储备、粮油工业、粮油物流、粮油贸易、粮油期货和证券、房产等综合创收业务)产业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苏三零面粉有限公司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苏三零”牌面粉为中国名牌产品,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苏三零”小麦粉终于在去年12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同时在苏州、上海获得十个部门评选的“最受欢迎的十大粮油产品”。“苏星四季”大米、“苏畅”小包装油脂和大米等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和销售赢利逐年提升。      在江苏省粮食集团吴中粮食储备加工有限公司,记者看到清一色的国际先进的大米加工生产线引吭高歌,车间内一尘不染,日处理200吨稻谷的设备仅有3名员工操作,可见自动化程度之高。      据该公司总经理王越川介绍,他们的产品50%出口到日本。不但在省内建立了句容和溧水江苏优质稻谷种植基地,还在黑龙江的佳木斯建立了东北稻谷种植企业,其所有加工原料采购前,全部要送样至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行重金属、农残、转基因等项目的检测,检验合格后方能采购加工。      该公司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推广和生产优质稻米品种,其中与王才林博士合作开发的南粳46新品种,以其香糯的口感取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目前已在苏南地区广泛种植。      围绕“5+1”做大项目      “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是加快转型升级、增强保供能力的重要抓手。      ‘十二五’期间,我们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建设三个区域性粮油产业园(群)项目。”刘习东如是说。      一场在苏南、苏中、苏北相继开始的“三大战役”相继打响。      苏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要地。依托长江张家港港口水运优势和国家级保税区,利用现有的830米长江岸线和830亩土地,扩建以油脂油料加工、销售、物流为主要特色的张家港粮油产业园,打造全国最大的省级油脂生产、储存、流通基地。产业园扩建和升等改造项目从2011年开始实施,预计2014年完成,总投资5.3亿元。目前一期投资3.6亿元,正在建设6个子项目,着重提升码头吞吐能力、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项目完成后码头年粮油物流吞吐量将达到1000万吨。      苏中拓展泰州沿江粮油产业群。      依托所属苏三零面粉有限公司等企业较大的加工能力和辐射能力,利用长江水运优势和优质红小麦产地,建设以粮食加工、销售、物流为主要特色的产业群,打造长江中下游省内最大的省级面粉加工、储存、流通基地。      目前正在实施投资苏三零面粉集团的配套粮库项目,还将在长江沿线兴建或控股规模较大的面粉企业,进一步扩大产业群的功能。      在当年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徐州,如今一场新的“淮海战役”悄然展开。依托京杭大运河和铁路专用线等交通优势,利用1300米运河岸线和700亩土地,新建以大豆、玉米、稻谷等粮油品种的采购、交易、加工、物流为特色的徐州万寨港粮油产业园,打造区域有影响的大豆、玉米等紧缺粮食品种“北粮南运”和储存加工基地。“我们创下了若干个全国之‘最’:2012年外贸进口量92.1万吨,油脂吞吐量213.46万吨,进口量占全国11%强,连续多年位居油脂单个码头进口量全国第一,输油管线卸油最高速率在全国名列前茅。今年我们与张家港联合创建全国‘江苏进口油脂检验检疫监管样板区’。”记者站在涛涛江水一泻千里的张家港码头上,倾听张家港江海粮油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卫强诉说。      为突破发展瓶颈,该公司积极增强竞争后发优势,对码头进行升等改造。投资5539万元的10万吨油罐扩建将在9月份动工,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间将再扩建10-20万吨油罐,当牢全国最大油脂集散地“霸主”。      江苏省江海粮油贸易公司张家港储运部总经理叶伯苗告诉记者,开港以来码头已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6300多万吨,进口食用油脂接运量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先后填补了长江流域中转进口小麦、大豆、大麦等多项空白,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誉为长江粮食流通走廊的“龙头”。      突破“瓶颈”多元发展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突破发展“瓶颈”,是苏粮集团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的强大动力。      针对粮食企业资产负债率高、项目融资困难的实际,他们加大体制创新力度,对优势产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立足长远打造上市公司,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从2010年开始,围绕打造“5+1”产业链,推动主营业务的板块重组,一方面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整合物流加工板块资源,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力争实现上市。      强强联合,探索多元发展之路是苏粮集团的一大特色。2011年以来,他们通过引进优强民营企业加盟,新办股权多元化控股企业。2011年年底,引入号称江苏“小麦王”的民营企业加盟,组建苏粮麦业公司,集团占股55%,专业从事小麦的购销业务。组建当年,就取得了很好的业绩,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组建苏粮联合农业公司。2012年年初,由省农委牵头,引入3家省级民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占股50%,专业从事优质农产品的推广销售。      推广“种植基地+粮食银行”运营模式。集团所属东方粮油公司尝试向上游产业进军,通过租种万亩农田生产优质、无公害稻麦,稳定企业优质稻麦粮源,稳定成品米面质量,同时延伸企业产业链,增强企业生命力。江海收储公司运用办银行的理念经营粮食,大力建设“粮食银行”,在发展“粮库经济”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5月22日,记者在江苏三零面粉有限公司旗下的苏中面粉有限公司看到,面粉车间机声隆隆,厂区内和码头边,运送面粉和小麦的车辆船只络绎不绝。      江苏三零面粉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奇章告诉记者,苏三零主要在两个方面转型升级:在股本结构上由参股转换成控股企业,现已有两家控股企业;企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由单一的面粉加工“前伸后延”,前伸是正在建4万吨粮库,主要收购优质小麦,今年7月份投入使用。后延是新上两条年产1.2万吨的挂面生产线。      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站在新的起点上,江苏省粮食集团公司领略着昨天的辉煌,掂量着今天的分量,憧憬着明天的灿烂;他们体味着成功的喜悦,正在奏响“中国梦·江苏篇·粮食章”的时代最强音!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