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每一个都和吃有关。中国社会的变迁轨迹,也浓缩在了国人的饮食方式上。
1949年—1959年:限量吃
建国初期,因为物质供应紧张,饮食结构比较单一,以土豆、玉米等杂粮为主,勉强解决温饱问题。米面粮油凭票供应,每家每户的粮油票都是按人数定量发放。只有逢年过节,会凭票购买一些肉类、糕点糖果等来解馋,但分量都不多。
1959年—1969年:饿肚子
因为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60年代初的人们基本是吃不饱饭。萝卜、大白菜占据了老百姓的餐桌,甚至野菜、树叶都成了充饥的食物。
1969年—1979年:能吃饱
7 0年代主食以玉米面、高粱面等粗粮为主,菜是老三样——土豆、萝卜、大白菜。吃饱问题基本解决,逢年过节还可以吃到大米、白面、红烧肉。这一时期还有了爆米花、棉花糖、麦乳精等小零食和营养品。
1979年—1989年:吃味道
1980年实行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粮食生产有了明显的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发展,市场物资逐步增多,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这个时候人们的餐桌日益丰富起来,生活水平从温饱走向小康,开始由吃饱肚转为吃得香。人们开始走出家门享受外面专业大厨的烹饪味道。1980年,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开业。
1989年—1999年:吃品质
9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菜肴的种类和档次有了大幅提升,人们开始追求吃出品质。
90年代中期开始,鲍鱼、海参出现在餐桌,全国各大菜系也互相渗透,南菜北做。菜品定价经济实惠、装修低调淳朴的川菜馆,深受务实的大众消费者的喜爱。同时,西餐逐渐进入中国并被国人接受,“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迅速发展。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百姓进餐馆尝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1999年—2009年:吃多样
二十一世纪,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更要吃得多样。水果蔬菜的需求增加,百姓餐桌上的花样也多了起来。餐饮不再是单一的饮食功能,聚会、宴请等场景消费开始流行,要求菜品的种类丰富多样,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的口味。
二十一世纪初,一家主营川菜并辅以粤菜及谭家官府菜的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俏江南”诞生,短短七年间,迅速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餐饮集团。与此同时,已经消失的粗粮也受到青睐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为中国人饭桌上的新宠。
2009年—2019年:吃体验
这一时期,餐饮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吃与生活方式的结合越发紧密,人们更加注重吃的便捷性与特色化,现代生活方式对餐饮消费有着更加深入的渗透。
坐等美食送上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餐饮消费选择。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花在一日三餐上的时间在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影响已经像毛细血管般渗入各个行业。《中国外卖O2O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餐饮外卖用户达4.06亿,餐饮外卖行业以18.4%的同比增速超过了传统餐饮,美团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餐饮消费平台。
此外,细分型的餐饮品类占据了更大市场。原来餐饮店追求菜品越多越好,最好既有川菜又有粤菜,而现在小而美、有主打单品的餐饮店正在成为新宠,下午茶、夜宵等非正餐时段的餐饮消费增速也在不断加快。
如今,人们对于单品餐饮的消费呈爆发式增长,一道菜开火一家餐厅成为餐饮品类赛道上的新常态。以酸菜鱼、小龙虾等作为招牌的单品餐厅越来越多,而且各个单品品类均出现了代表性品牌,比如“探鱼”、“堕落小龙虾”等。小龙虾作为近几年迅速崛起的网红美食,2018年全国共有将近10万家小龙虾店,上下游市场已达2600亿规模,相较去年增长了600亿元。
单品餐饮之所以受青睐,从消费端来看,源于单品消费的目的性消费强、决策成本低,体验感好。《中国餐饮报告2018》显示,在面对大而全和小而美的餐厅时,63.3%的消费者会倾向于选择后者,而94.7%的消费者会为了某一个特定的产品或口味去一家餐厅消费。
外卖餐饮带来的便利性体验,加上单品餐饮带来的特色化体验,已成为当今人们餐饮消费的新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