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春风吹,地温升,耕种启。
在浏阳市达浒镇金石村,家庭农场主孔蒲中远近闻名。这位曾做客中南海的新型职业农民,近日正忙于检修耕整机。他指着几十台整齐摆放的机械说:“依靠它们,春耕无需早下田,农忙时节人不忙。”
如今的春耕,“铁牛”耕田、密室催芽、流水线育秧,种田上百亩,几天可干完。有了空闲,孔蒲中最爱看新闻,多听党的声音,种田充满干劲。
惠农政策似春风,托起田野新希望。孔蒲中清楚地记得,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要求,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以科技为支撑,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听了总书记的话,孔蒲中当年就扩大家庭农场规模。近3年,他购置逾百万元的农机,政府各种补助接近一半。
3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业迈向规模经营
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习近平
湖南是农业大省,水稻、生猪、油菜、柑橘、茶叶等主要农产品产量长期居全国前列。但湖南也是劳动力输出大省,每年约有1000万劳动力在外地打工,不可避免地导致农业从业人员出现老龄化、农村出现空心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湖南省委、省政府反复思考,农业要发挥“压舱石”的作用,湖南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刻不容缓。
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湖南大力推进“百企千社万户”工程,重点扶持100家龙头企业、1000个现代农机合作社、10000户家庭农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省里重点扶持湖南粮食集团、“大三湘”茶油、湘茶集团、唐人神等100家龙头企业,改进生产设备、扩建原料基地,让企业努力做大做强。
列入重点扶持的现代农机合作社,在享受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省财政专门安排奖补资金。省里实施洞庭湖区农机化提升工程,改造机耕道,补助机库棚建设,打造机械化作业的示范样板。
对家庭农场,省里明确要求: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耕地面积150亩左右,示范标准化生产。只要达到这些条件,就能多渠道获得补助和扶持。
省、市、县各级财政都加大投入,大力推进“百企千社万户”工程。以县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现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百企千社万户”工程。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授信范围,提高授信额度,开发金融产品,创新担保机制,加强供需对接。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3年来,湖南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既传授种养专业技术,还注重提高他们的经营技巧、信息化水平。去年又开始实施“千名优秀农民境外培训”计划,让“土农民”喝上“洋墨水”。
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9万个,家庭农场发展到3.8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7万个,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迫切需要加快土地流转。为了让外出务工的农民安心把耕地流转出来,湖南落实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让农民吃“定心丸”。至今,全省流转耕地约2500万亩,半数耕地流向大户手中。
3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扩规模,“鸟枪换炮”更新装备,孜孜不辍耕耘田间,全省粮食生产连年夺得丰收,总产量年年站稳300亿公斤以上的高位。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习近平
湖南是“杂交水稻的故乡”,农业科研基础好。长期以来,湖南在水稻、油菜、辣椒、油茶、生猪、淡水鱼等方面构筑起良种优势,研发出一大批科研成果。
如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引导农民科技种田?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百片千园万名”工程:建设100个农业结构调整示范片,创建10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选派10000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把科技兴农落实到田间地头。
按照“一县一特”“一特一片”产业集群布局,全省范围内所有的农业县(市区),每县至少建设一个农业结构调整示范片、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促进科技“点土成金”。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以省农科院专家团队为核心,万名科技人员组团包县,进驻示范园区,直接对接新型经营主体。
袁隆平、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4位“农业院士”领衔的顶级科研团队,分别在水稻、油菜、生猪、蔬菜领域为湖南农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原动力。
依托水稻科研优势,湖南大力推进“湘米优化工程”建设。省内育种专家培育出常规优质稻“玉针香”,米质达到国标一等,市面价格比普通稻高出50%,深受省内种粮大户喜爱,湘米飘香海内外。去年,我省又培育出“悦两优2646”和“泰优农39”,米质均达到国标一等,填补了杂交稻没有国标一等米的空白。
如今,现代化农业让许多种田“老把式”大开眼界。
长沙市望城区的种粮大户袁虎是个小伙子,他手机里下载的应用不是用来玩游戏,而是指挥智能灌溉系统为上千亩稻田补水,灌溉时间和水量精准控制。
人脸识别技术才应用不久,今年1月一场有关“猪脸识别”的物联网新技术在中南大学刚作推介,就被省内养猪龙头企业竞相追捧——让每头猪拥有带照片的“身份证”,养殖管理和肉品质量追溯都将更便捷更可靠。
“大三湘”茶油公司在国内首创油茶“鲜果榨油”技术,油茶果不需晾晒,最大限度保留了茶油的营养和芳香物质,品质与同样是“鲜果榨油”的欧洲橄榄油不相上下。
放眼产业链后端,精深加工让一粒米产出十粒米的价值,新法冰镇让“顺祥”小龙虾远销欧美,吃干榨净让湖南橘瓣罐头加工领先世界,分割加工让临武鸭身价倍增。2018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
科技助力增产增收,机械种田省工省力。
近3年来,湖南用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围绕大宗作物机械化生产和山丘区经济作物机械化示范,着力突破各种瓶颈。
开展“育秧革命”:把“为人育秧”改为“为机育秧”,水稻种子住进“空调房”,控温控湿长得齐齐整整,适宜机械栽插;植保飞机升空,害虫无路可逃;烘干机房成为标配,“晒谷”不看天。
油菜生产告别人工移栽,推广机械化直播技术,工效提高数倍,密植提高产量,全省油菜面积稳增到1900万亩,赢回全国首位的“宝座”。
近3年来,湖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至60%左右。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
现代农业的底色是绿色。3年来,湖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加快农业转方式,精细农业、绿色农业渐成气候。
春风吹拂,新茶绽绿。在蓝山县百叠岭的千亩茶园里,小伙子雷鹰放养土鸡已逾两年。“鸡给茶园除虫、施肥,省了农药、化肥,有机茶和土鸡蛋都能卖高价,一举多得。”
在洞庭湖腹地南县,春雨润虾田。近3年来,全县稻田养虾已发展到50多万亩。稻为虾遮阴,虾为稻通风、松泥,稻虾共生互促,田间崛起稻虾百亿产业。
而在浏阳市北盛优质稻示范基地,农民喜尝天敌治虫的甜头。3年来,农民利用赤眼蜂、青蛙等天敌治虫,还推广频振灯杀虫,优质稻不打农药,效益翻番。
一个个镜头,展示了绿色农业的无穷魅力:农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并行不悖,协调和谐。
过去,湖南农业走过于追求产量的粗放式发展道路:用地不养地,耕地地力透支;依靠“大水、大肥、大药”,面源污染加重,引发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等问题,成为全省上下关注的焦点。
2016年11月,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动绿色生产,加快形成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湖南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示范推广绿色生产,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绿色发展,首先离不开一块好地。全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水稻生产功能区3850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累计达到2552万亩。
用地还要养地。湖南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让耕地吃“营养餐”,缺什么补什么;水果、蔬菜、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探索推广水产健康养殖,全面禁止天然水域投肥投饵,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难题。
绿色农产品种出来,还要卖得好。近3年,省里大力推进品牌强农行动,着力扶持“湖南红茶”“湖南茶油”“安化黑茶”等区域公共品牌,培育扶持大批地方特色品牌,让品牌带动农产品增值。炎陵黄桃、“林之神”茶油、龙山百合等绿色品牌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对接大市场,卖到了好价钱。
推进农业现代化,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近3年,全省大力挖掘农业的休闲观光功能,打造一批美丽乡村,扶持上千家休闲农庄,引导农民从“种吃的”到“种看的”,从“卖产品”到“卖风景”。2018年,全省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441亿元,同比增长15%,成千上万的农民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走上了致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