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就赚到了 掌握这个食用油科学原则健康从此大不一样!
食用油是人们每日必需的调料,是我们每天膳食当中不可缺乏的营养素。现在,人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少吃油,有利健康。但许多人经常在外就餐,而餐馆用油量一般都很大,因此,很多的慢性病,像脂肪肝、高血脂症、糖尿病等都跟食用油的摄入量多有关。
我们日常饮食中的油主要分为动物油和植物油两大类,其中动物油有猪油、牛油、羊油、鸡油和奶油;常见的植物油有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子油、玉米油、橄榄油、芝麻油等。面对如此种类繁多的油,选择非常重要,如何科学吃油更为重要。因为,科学吃油是一种生活态度。你只要把握住以下吃油要点,就会减少很多的不健康风险。
一、把握吃油的总量,疾病患者要减量
吃油的总量是指每日烹调所放的油量。中餐饮食,喜欢煎炒烹炸,食用油的用量不知不觉中就会多起来。一般的,健康成人每日食用油量以不超过25克(2汤勺半)为宜。对于超重或肥胖者、高脂血症患者,每日食用油量不超过20克(2汤勺)。
而老年人、血脂异常的人群、肥胖的人群、肥胖相关疾病的人群或者有肥胖家史的人群,用油量也要低,约20克。
二、把握吃油的种类,不吃单一油
对于“如何科学吃油”的问题,人们经历了从关注“量”到关注“质与量”且以“质”为主的转变。具体来说,人们以往强调“每日进食不超过25克食用油”的观点没有错,但却并不全面,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吃什么油”的问题。换言之,25克的烹调油究竟采用“动物油”还是“植物油”?究竟是采用何种植物油—是花生油、菜籽油、调和油,还是橄榄油、茶油等?这些问题不明确,“25克”的限量在很多时候会变得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
近年来,很多国际营养学会提出了每日膳食脂肪(注意:这里指的是膳食脂肪总量,而非仅仅指烹调油本身)的脂肪酸构成比,一个重要的改变是在原来强调“均衡”—即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1:1:1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单不饱和脂肪酸(M U F A)对控制血脂和血糖的重要意义。为此,强调在限制饱和脂肪酸的同时,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供热比例,即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1:1:>1,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产热比由以往的10%提高到15%。
每周进食3次(即相当于隔日1次)橄榄油是值得推荐的。每周可有3次晚餐采用橄榄油烹调,以凉拌菜为主,浇上10克橄榄油不失为一种好的烹调习惯。
此外,多种植物油交替食用也是重要原则。因为任何一种植物油均有其营养优势,有的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茶油等)、有的富含必需脂肪酸(如亚麻籽油)、有的耐高温的能力更强(如花生油等),交替食用更能满足营养需要,又同时避免长期单一食用某种油脂带来的营养失衡的潜在隐患。
三、避免高温油,改变吃油方式
好油还要好烹调,不良的烹调方法可使好油变坏,坏油更糟。不良烹调方法的“代表”是烹调时温度过高。有人为强调菜肴口味,采用大火高温长时间烹调的做法,其结果以牺牲油脂的营养为代价换来单纯的“口味”的满足,实在得不偿失。而高温油不但会破坏食物的营养成分,还会产生一些过氧化物和致癌物质。油烧七分热就好,不要热到冒烟才烹调食物。
以橄榄油为例,在190℃温度下,可保持稳定。但高于此温度,则可能造成不饱和键被破坏,单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脂肪,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还有,油温越高,烹调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氧化越快,营养成分流失也越多。因此,控制烹饪温度,以不超过3成热油温(即90℃)的方式烹调才是科学的烹调方式。这样做,将会使因烹调导致油脂变性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四、均衡吃油,小心看不见的油
根据油的存在方式,可以粗略分为“看得见的油”和“看不见的油”。所谓“看得见的油”是指从人们感官上就知道含油多的食品,如动物油、花生油、豆油、橄榄油以及动物外皮如鸡皮、鸭皮等食物,很容易就避免过多摄入;而“看不见的油”,即不容易为人所注意的“隐藏”在食品中的油,如硬果类食物,包括花生、瓜子、核桃、杏仁、开心果、松子等,均含有较多量的油,如果过多食入也会造成油脂超标。在此,列举这样一个等式,供大家参考:即25克(半两)花生米或瓜子或核桃所含油脂=10克纯食用油(约1汤勺)。
五、掌握减少吃油的十诀窍
1.不吃或少吃动物油,一定的剂量下,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是有益的。
2.烹调时少用植物油,每餐每人不超过1勺半。
3.以全家为单位控制用油,三口之家5升量的一桶油,至少要食用两个月。
4.多用煮、炖、汆、蒸、拌、卤等少油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炸、油煎等烹调方法。
5.做汤或砂锅炖菜时,不需再用油,可直接将肉放到锅中。
6.尽量不食用黄油。
7.用各种调味品代替油脂,即获得美味,又赢得健康。
8.少吃奶油类食物。
9.少到餐馆饭店用餐,因为餐馆饭店的饭菜用油量都大。
10.多使用不粘锅、微波炉等,这样可少用一些润锅油,从而减少用油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