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食用油新闻
文章搜索:  
食用油充氮技术
2018-6-26
    


1.2.2不同油品饱和氮气含量的测定

将已知体积(V油)的食用植物油注入带有刻度的玻璃瓶内,关掉排气阀,玻璃瓶内处于密封状态,抽真空,直到油中的气泡全部拔出;打开氮气阀,同时记录初始温度T0、压力P0、腔内体积V0,打开循环泵,调节速度,使油滴呈雾状喷淋,在电脑上观察压差和温度的变化曲线,气液相达到平衡后压差恒定,记录此时的压力P1和温度T1,腔内体积V1,由气体状态方程可计算出溶解气体的量(V1-V0),除以食用油体积V油,即得到该压力及温度环境下不同油品单位体积饱和氮气含量S。

1.2.3油品中实际氮气含量的测定

先将装置中的排气阀打开,再通氮气,通过气体分析仪监测排气口氮气含量为100%,此时瓶内处于氮气环境,同时快速注入已知体积的待测油品(V′油)后,关闭排气阀和氮气,使瓶内处于密闭环境,此时记录初始温度T′0、压力P′0、腔内体积V′0,打开循环泵,调节速度,使油滴呈雾状喷淋,在电脑上观察压差和温度的变化曲线,气液相达到平衡后压差恒定,曲线平稳,记录此时的压力P′1和温度T′1,腔内体积V′1,由气体状态方程可计算出溶解气体的量(V′1-V′0),除以食用油体积V′油,即得到该压力及温度环境下单位体积油品吸收氮气量V吸,单位体积油品中实际含有的氮气量为S-V吸。

1.2.4氮气含量与温度的关系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压力,目前食用油充氮工艺大多采用室温、常压或略高于常压进行充氮,所以压力的影响很小,主要是温度的影响。冬天和夏天的温差较大,所以主要研究了8~35℃的室温环境区间食用植物油中氮气含量的变化。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油品饱和氮气含量的测定

分别取四级菜籽油、一级菜籽油、一级大豆油、一级玉米油、一级葵花籽油、一级茶籽油5L,开启充氮检测装置。将油注入11L的玻璃瓶中,通过恒温装置将玻璃瓶内温度控制在8~35℃,按前述方法测定其饱和氮气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待测的所有油品的饱和氮气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这也符合压力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规律[7]。不同品种的食用植物油在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氮气含量也有差异,特别是低温条件下尤为明显,16℃以下不同油品饱和氮气含量规律如下:四级菜籽油>一级菜籽油>一级茶籽油>一级玉米油>一级葵花籽油>一级大豆油。20℃以下四级菜籽油的饱和氮气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一级油品,可能是因为四级菜籽油成分较一级油复杂,除了脂肪酸吸附氮气还存在其他物质,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索。22℃以上,各油品的饱和氮气含量的差异逐渐缩小,这可能是高温环境下,气体分子运动加剧,很难被液体吸附,吸附作用与油品本身的差异性不显著。因此,食用植物油吸附氮气的能力在低温环境下要明显高于高温环境下,鉴于工业生产能耗的考虑,充氮温度在15~20℃比较适宜。

2.2油品不同充氮率对油瓶外观的影响

随机抽取生产线不同品种成品油,按1.2.3方法测定油品实际氮气含量,计算出单位体积油品吸收的氮气量,再对照此温度下的单位体积油品饱和氮气含量S,计算单位体积油品中实际含有的氮气量,再除以单位体积油品饱和氮气量S,即得充氮率,充氮率100%为完全达到饱和状态。并将此油品放入5℃冰箱中冷藏48h,观察油瓶变形情况,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充氮率75%以上的油品,油瓶基本未变形,但充氮率低于75%的油品,油瓶有不同程度的内瘪。这是因为充氮率不足的油品会将油瓶上层空间的气体重新吸入油中,导致油瓶上层空间形成相对负压而使油瓶向内凹陷。充氮率75%以上的上述实验油品,通过后续跟踪监测,在18个月的货架期内,油瓶外观未变形,油品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检测油品中实际的氮气含量,可以在充氮工艺上指导生产,油品充氮率75%以上,可确保成品油在18个月货架期内油瓶外观不变形、油品质量稳定。

3结论

(1)不同种类油品饱和氮气含量有差异。在20℃以下四级菜籽油的饱和氮气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一级油品,不同种类的一级油品其饱和氮气含量差异性不大。

(2)温度对食用植物油中氮气含量的影响显著,食用植物油吸附氮气的能力在低温环境下要明显高于高温环境下,鉴于工业生产能耗的考虑,充氮温度在15~20℃比较适宜。

(3)通过测定油品中的充氮率及冷藏实验观察发现,确保油瓶外在不变形的最低充氮率为75%;引起油品劣变的最低充氮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