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食用油新闻
文章搜索:  
人造食品:从概念走向餐桌
2013-7-17
    图为波斯特实验室里的人造肉,两端黑色为魔术贴,目的是制造出弹性锚点,让肌肉增大 科学家警告: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将来传统食物的供应方式将无以为继,坚持“全天然”食品很可能会挨饿,于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人造食品”将成为必然的选择。 我国是一个讲究“吃”的国度。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们开始追求“吃好”,这追求不仅体现在对食物色香味的要求上,还体现在现代人想“吃得健康”。那么,对于吃,未来的趋势是怎样的?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警告: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将来传统食物的供应方式将无以为继,坚持“全天然”食品很可能会挨饿,于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人造食品”将成为必然的选择。 同时,科学家公布的几项技术,为我们勾画出了这样一个未来:备受肥胖和糖尿病困扰而又因饥饿难以减少淀粉摄入量的人们再也不必烦恼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宣称已成功地把纤维素转化为淀粉,而且是能降低肥胖和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直链淀粉”;动物保护者也不用为是否吃肉而纠结了,荷兰艾恩德霍芬理工大学近日推出一桌“未来大餐”,桌上都是“概念食品”,用干细胞生成的“人造肉”赫然在席;快节奏的社会,嫌吃饭麻烦,没关系,据说现在有一种分子食品,能以最容易被人体吸收的形式储存在纳米级的微胶囊中,足以解决温饱和营养两大问题……这种描绘纵然美好,但能否真的实现?如果实现,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不能实现,障碍何在?“人造食品”,真的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吗? 天然食品损耗高,增产有难度 在天津市食品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娟看来,研制人造食品是将来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她说,近年来,因为人口增加、可耕地面积减少、环境污染等因素,农产品的产量大受影响,粮食短缺成为全球性问题,而且天然食品还存在损耗。 “改变这种情况有两种方法,一是将还未开发的天然食物资源开发出来,提高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天然食品的产量,另一条途径就是研制人造食品。但是,天然食品的产量增加是有限度的,因此,研制人造食品很重要。”陈娟说。 在陈娟看来,如今已经逐渐被接受的强化食品也是“人造食品”的一种所谓的强化食品,就是将人体缺乏的微量营养素加入一种食物载体后制成的食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造食品已不是新鲜事了。 纤维素转化为淀粉,工业化难说 除已经被普遍推广和接受的强化食品外,陈娟认为,从不作为食用的动植物附属品中经过提取或转化制成可食用产品,也是“人造食品”的一种。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即是将纤维素转化成淀粉。 陈娟说,以目前的科学研究水平来讲,这种转化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纤维素与淀粉这两种化合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纤维素由成百上千个葡萄糖分子构成,而淀粉化合物则是由葡萄糖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而成,这个转化过程需要相应的酶。”这种转化的成功,意味着人类食物来源更加多元。 但她补充说:“这一转化过程虽然简单,但就目前来说,还只能在实验室完成运转,不能实现工业化,因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存在许多未知的不确定性,而且,不能确定这种方法在经济上是否可行。” “人造肉”造价高,经济上不可行 同样,科学家一直津津乐道的“用干细胞培养人造肉”也存在理论上可行、实际中难以操作的问题。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陈凌懿介绍说:“受精卵其实就是一个细胞,但在合适的环境和外界刺激下,可以分化成完整的人。与它类似,体外培养干细胞,可以通过培养液、生长因子等来控制,理论上可以使其成为任何组织和器官。 目前的技术手段,确实可以把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细胞、肝脏细胞、皮肤细胞、心脏细胞、肌肉细胞等。”陈凌懿说,要获得“人造肉”,只有肌肉细胞是远远不够的:“肌肉不只是简单的肌肉细胞,它里面还有神经细胞、血管等,很多复杂的组织才能组成一块肌肉,现在的技术根本做不到。而且,肉的口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细胞之间的连接的。即使实验室能长出“人造肉”,也不是那种真正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的肉。”陈凌懿说,如果真用干细胞“长肉”,手指尖那么大的一块,造价就高达几百元。“理论上可行,但从经济角度上没有人会这么做。”至于分子食品,目前只是一种“概念食品”。陈娟说,分子食品还未有确切的定义,但却是当下最前沿的技术之一。据她介绍,人们对分子食品的研究和热衷,是源于对“健康长寿”的向往。在人们的想象中,分子食品是一种“全营养、全吸收”的食品,它配方科学,有着独特的分子结构,其特点是使用量少、使用方法方便、效果直接,能根据人体寿命与健康需要进行不同的配置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这还只能是展望。 “低脂低热”是未来趋势 虽然很多技术目前还只能在实验室中得到应用,但据陈娟观察,人造食品技术创新的热潮已经来临,各国都在“向人造食品时代过渡”,甚至可以说,“人造食品将是21世纪人类的主要食品”。 同时,陈娟还介绍了该领域技术发展的两种趋势:必须满足高档、新式快餐的需要是趋势之一,美国人造食品研制中心正在研制的“空气食品”即为典型代表。据说,这种快餐是一种被储存在类似喷雾器容器中的悬浮颗粒,食用时只需要对着嘴巴喷气,吸入后人会产生进食了美味佳肴的满足感,同时满足人体对蛋白质、脂肪、水分等多种营养的需求。 在肥胖越来越多地损害人们健康的今日,“低脂低热技术”是人造食物技术发展的又一个趋势。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将纤维素转化成“直链淀粉”外,美国伊利诺斯州一家食品研究中心已经研制出了一种低热量、高纤维人造面粉。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