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出的食用油不安全吗? |
2013-1-30 |
日常生活中,食用油的安全性颇受消费者关注。有种说法是,浸出油是用化学溶剂提炼出来的,不如使用物理手段的压榨油安全。二者有何分别?浸出油的安全性又如何呢?
压榨还是浸出,只关乎工艺
食用油的制取工艺主要有两种:压榨和浸出。压榨作为一种传统工艺,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用来获取油脂。但压榨后油饼的残油率大约在7%~9%,饼中剩余的油脂因为比较分散地分布在油料细胞间,很难用压榨法提取出来。
浸出法是利用油脂和有机溶剂相互溶解的性质,将油料破碎压成胚片或者膨化后,用有机溶剂(一般情况下是正己烷)和油料胚片接触,将油脂萃取溶解出来,然后通过加热汽提的方法,脱除油脂中溶剂。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油料残渣中的残油降低至1%以内。
现代油脂加工厂中,对一些低含油的油料,比如大豆,采用的是直接浸出工艺;对于一些高含油的油料,比如菜籽、花生,则采用先压榨后浸出的工艺。纯粹的压榨法制油目前仅保留在某些可产生特殊风味的油脂加工中,如橄榄油、芝麻油等。
精炼后,化学溶剂无残留
在浸出法中使用的化学溶剂正己烷,是现代石油化工的产品,是有微弱的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是69.74℃,易于挥发,会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导致人体出现头痛、乏力、四肢麻木、呕吐等症状。这正是不少人所担忧的。那么,食用油中是否会残留此类化学溶剂呢?
实际情况是,油脂被正己烷萃取出来后,通过几次加热汽提(最后一步加热至110℃左右)得到的“毛油”,其中的正己烷绝大部分被带走,溶剂残留能降低至100ppm(万分之一)左右。但这种毛油并不是我们直接食用的油,还必须经过脱胶、脱酸、脱色和蒸馏脱臭等精炼工序。最后得到精炼一级油,我国国标规定其正己烷等溶剂残留标准不得检出。
还有人担心正己烷中存在重金属残留,而且反复加热会产生反式脂肪酸。根据规定,浸出油厂用的正己烷都必须是食品级的,已经过重金属脱除处理,铅、砷等有害金属残留都低于10ppb(亿分之一),不会对生产的油有危害。另外,只有当油温超过220℃时,才会生成部分反式脂肪酸,而脱除溶剂的最高温度只有110℃。
土法榨油不见得更安全
有很多城里人推崇农村的土法榨油,认为天然营养,是健康安全的。但从食品安全角度分析,这种油不见得真好。
因为土法榨出的毛油没有经过精炼,通常含有游离脂肪酸、磷脂、油料渣末以及在种植、收获、晾晒、储藏等各环节可能带入的多环芳烃、黄曲霉毒素及农药残留。游离脂肪酸和磷脂的存在,使油脂易于氧化,缩短了保质期,还使油脂在加热时容易冒烟。烟里含有丙烯醛,具有强烈刺激性,能够损害呼吸系统和眼睛。多环芳烃、黄曲霉毒素及农药残留更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物质,需要脱除。在精炼工段中,通过吸附、蒸馏等过程,这些危害物质会被降至安全范围
|
|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