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食用油新闻
文章搜索:  
国民饮食习惯向健康化发展 食用油向高品质发展
2018-6-6
    

 国民饮食习惯向健康化发展 食用油向高品质发展

类别繁杂的食用油市场,消费者面临诸多选择。在健康生活成为全民共识追求的当下,如何选择天然营养、健康安全、最适合自己家人的食用油,亦在考验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辨识力。我们从几个与食用油相关的维度,通过专业领域的解读,一探究竟。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之于食用油

转基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一直没有答案。这个问题即便在科学界,也是一个争论至今的问题。

实际上,专业领域普遍观点是,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在上市前也要经历严格的安全评价和审批程序。

就国内食用油加工业来看,大豆油无疑是转基因食用油的“主战场”。

业内人士介绍称,不仅仅在中国,世界范围内的大豆油原料中转基因都占据了相当比例,这得益于转基因大豆成本低、出油率高、供货稳定。其他食用油品类中,玉米油、棉籽油、菜籽油亦有涉及。

而花生油、茶油、葵花籽油、橄榄油等则和转基因无关,消费者的选择面并不匮乏。

在是否选用转基因产品的问题上,选择权在消费者自己。今年3月,有关部门在回答媒体关于转基因问题时曾表示,转基因安全不安全应该由科学来承担,能种不能种应该由法规来处理,食用不食用则由消费者自己来选择。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于转基因产品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消费者需要注意的是,在原料中含有转基因的成品标签中,均被要求注明转基因成分,但不少产品仅在配料表中一笔带过,如不仔细辨识,很可能被忽略。此外,含有转基因原料的食用油价格往往较低,而一些功能性用油(辣油、花椒油)等则可能并不标明转基因成分。

有了知情权和选择权,对转基因食用油,我们方可做到有的放矢。

  物理压榨和化学浸出孰优孰劣?

选择物理压榨还是化学浸出?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而言,面对这个问题多少会有点茫然。我们先来看看物理压榨和化学浸出的真身。

业内专家介绍,物理压榨即不加任何添加剂,用机械方式挤压出油,出油纯正。化学浸出是依靠添加化学物质来进行化学反应,从而将食用油从中分离出。

业内人士透露,化学浸出工艺诞生于欧洲,主要用于乳牛饲养,但不论国内国外,食用油市场中仍有较多产品倚重这种工艺方法,高温精炼,而这种工艺容易造成溶剂残留和营养物质被破坏,而这个问题往往容易被消费人群忽视。而包括纯花生油、纯菜籽油、纯葵花油,都是物理压榨,其优点是纯物理机械压榨,不跟任何有机溶剂接触,没有任何污染。


纯物理机械压工艺的好处在于,不仅避免了化学溶剂的污染,采用集成技术解决了成品油中酸价超标问题,保留成品油天然营养成分,更是采用了去除黄曲霉素分离技术装置,消除了食用油挥之不去的黄曲霉素隐痛。近年来,物理压榨正在被大众所熟知。

在琳琅满目的食用油货架上,如今要区分物理压榨和化学浸出并不难,往往在仔细阅读产品标识后,消费者对产品性质会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并按需选择。

  油酸意味着什么?

油酸近年来开始引起重视,其神秘面纱在各类优质产品的竞争中被逐渐揭开。

作为油中“贵族”,橄榄油一直以来以其高油酸含量,成为高价油市场的宠儿,但这一局面正在迎来强有力的国内后起者挑战,不再是一枝独秀。

目前,高油酸花生、葵花籽、菜籽等均在高油酸油市场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对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

据悉,学界将油酸含量75%以上的食用油认定为“高油酸油”,其健康属性也开始被消费者所熟知。一直以来,油酸作为单不饱和脂肪酸,被营养学界称为“安全脂肪酸”,其不仅能有效降低有害胆固醇,还可维持有益胆固醇的水平,享有极高的健康价值。

研究表明,高油酸膳食能有效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糖尿病风险,并有助于改善炎症,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促进脂质代谢。

据专业人士透露,植物油中,橄榄油油酸含量能达到78%左右,其他主要单品中,高油酸花生油油酸能达到75%-85%,个别品种含量甚至高达90%。

我国最早推出和普及高油酸食用油产品的企业,是国内三大食用油企之一的鲁花集团,该企业去年9月份推出的高油酸花生油系列产品被市场熟识,而中式食用油由于更符合中式烹饪及中国人餐饮习惯,未来仍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高油酸花生油既能满足中国胃,又能兼顾健康,是中国消费者在消费升级后的不二之选。

 1:1:1就是好油标准吗?

在目前关于食用油的解读中,尚存在一些判定依据的误读,而相当比例的消费者甚至已经习惯了将这些误读标准作为参照。为此,综合多位国内权威的食品、营养专家的建议,综合整理后得出如下信息,可供消费者参考。

我们注意到,市场上不乏将浸出油标准来判定压榨油,但相关专家指出了这种判断依据的主要错误,具体如下:

1. 仅仅以酸价高低评价油品新鲜度不科学。如发霉的玉米胚芽、稻谷等酸价能达到30-40mg/g,而目前的技术制取的玉米毛油、稻谷毛油加碱中和后酸价可降到0.2mg/g以下,酸价尽管很低,但并不能说明油品是新鲜的。但舆论中并不乏将低酸价作为新鲜度核心(甚至是唯一)依据的陈述,存在误导之嫌。

2. 以烟点高低评价油品品质不科学。我们以市场主流产品花生油为例,GB/T 1534《花生油》标准中只对浸出花生油的油点进行了规定,而烟点的高低直接反映精炼程度,而非品质。

3. 以脂肪酸比例评价油品营养价值不科学。任何一种单一配料食用植物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均达不到1:1:1,要想达到上述平衡,只能多种油品勾兑调和成食用调和油。

 后记:

健康饮食风潮以极为强烈的姿态扑面而来,国民饮食习惯正在向健康化快速靠拢,以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食用油领域为例,它的每一次变革与飞跃,对我们而言可能都是好消息。

我们欣然看到国内食用油厂商在打造营养健康产品方面的孜孜不倦。

在与不少厂商的沟通中我们获悉,产品迭代和工艺升级的诉求比以往更为强烈,食用油市场正在快速由价格战向品质战转型。

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件小事,却是关乎每个家庭、每个人的一件大事。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