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营销文库
文章名称   文章和内容   

窥视洋品牌的危机

     魔术这个东西不可当真,自2011年7月1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就令社会一片哗然,随及暴露出的质量问题更是触目惊心。达芬奇事件暴露出洋品牌家具在入境、生产、销售几个环节都面临监管缺失。上海市工商局经调查,初步认定达芬奇家居存在涉嫌虚假宣传、部分产品不合格、多数产品不标注产地和材质三大问题。据了解,达芬奇家具1998年进入中国,13年间一直没有“遭遇”执法部门的质量抽检。 

  达芬奇家居就造假事件召开发布会。总经理潘庄秀华在现场声泪俱下讲述从零开始的“创业史”,坚称公司代理的意大利品牌产品均是原装进口,同时承认其美国品牌与国内工厂合作过。这是什么意思呢?表述的意思还是坚称“我们是有高贵血统依据的”,是消费者们太敏感而已。达芬奇家俱事件上,意大利主要的经济媒体之一《24小时太阳报》称,“这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以次充好的行为,而是借用一个完完全全假冒的意大利商标,将大量质量极其低下的产品以高价卖出,利用的就是中国消费者盲目追求意大利高档奢侈品的心理。” 

  真是热脸贴上了冷屁股。   

  随着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一些暴发型的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一下子高涨起来,非“洋”不吃,非“洋”不买,虚荣的神经刺激了市场一些企业的迎合,纵观近年来,很多国产品牌也爱穿“洋马甲”来误导消费者。为谋取暴利,企业为自己起个“洋名字”,用名字提高身价,并进行误导宣传,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往往会被忽悠,纷纷一掷千金,花高价买的其实只是个“洋标签”。即便是在国内代工生产,洋品牌的身价好介也没有降下来。 

  是不是国内企业起步晚,想攫取第一桶金呢?于是我们就有了:施恩奶粉,阿诗丹顿热水器,欧典地板,乔丹(中国)运动品牌,卡姿兰化妆品等… …我想起因是有这一层意思,于是他们“挟洋自重”,以假“洋品牌”伪造身份卖天价,所采取的诸多卑鄙手法以谋取私利,商人逐利本质如此,但是令国人愤怒的是假洋品牌们却一点儿也不争气,不光是在商标名上造假,宣传方式上造假,而且在产品质量上也不肯下一点儿的功夫,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一旦在媒体上曝光就是“见光死”,完全经不起考验。令人不解的是在召开的发布会上是总是有理,总之是“有一些原因”,而不是“我错了”。   

  假洋品牌是在市场基础的,因为我们企业对洋商标的盲目崇拜,加上社会风气一直存在对洋品牌的盲目信任,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盲目追求洋品牌的消费观,刺激了假洋品牌们敢于铤而走险。难道是说我们企业想走向世界,向世界知名企业学习,为了品牌传播的国际化?就必须要取一个洋名字?起名倒也罢了,还是宣称自己的是某世界级大知名企业的旁系分支,技术和工艺一脉相承?自己企业倒是不张扬,躲在一边闷心发大财?这是什么行为?这已经不是企业不自信的表现,而是失去了企来的商业道德底线。即使是我们不自信,想通过国际化的品牌背景完成现代企业革命?也不能一假遮百丑,连质量也顾不得了。然而我们发现,丰田汽车公司即使因为“召回门”事件,但是2010年依然在中国卖出了84.6万辆汽车,同比增长了19%。从某种角度证明,是中国消费者对丰田的品牌力的自信,这一点目前我们大多数企业做不到。   

  看来取个洋商标并不能解决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关键是企业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创新打造属于本企业品牌。其实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日本、韩国都经过对本民族品牌不自信的过程,我们知道二战后的日本企业就是靠模仿欧美产品起家的,韩国也是,但是他们在模仿中有创新,是在文化上还是模式上都是要建立在解剖成熟洋品牌的产品,研究其内部结构和逻辑,在充分理解原有产品基础上,不断去寻找改进创新的可能。日本人“花一块钱买进技术,花三块钱进行改进创新”。从而促成了日本经济30年的兴旺。 

本站有部分文章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并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