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营销文库
文章名称   文章和内容   

如何矫正过度营销

    
                                                                   

    过度营销作为一种客观的市场现象,是行业竞争的反映,不仅对于行业内地位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意义,从企业角度来说,也需要不同的矫正策略与方法。


过度营销:是非两面观

    从内在要素上看,线上、线下竞争的背后是关键营销要素的同质化,核心要素已经没有空白的结构性机会,而是被同质化的产品所充满,形成了针尖对麦芒的“战略相持性”竞争格局。

    过度营销,不能用简单的价值标准去判定这一现象的好与坏。过度一词本义不是与平静、适度等概念相对的负面意思,而是代表市场竞争程度的中性词。过度营销,是指行业竞争已经达到全面、激烈、频繁、复杂的程度。过度营销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过度营销?这是在矫正过度营销之前必须解析清楚的问题。

    过度营销,从表象上看是市场层面的激烈竞争,从内容上看是营销关键要素的同质化,从动因上看是实力相当的企业间市场份额的争夺,带来的后果是企业经营可控性与赢利性下降两个核心问题(见图1)。

图1过度营销的成因、表现及后果


市场层面竞争的激烈化

    市场层面就是消费者能够感受到的竞争,在营销管理上分为线上与线下两种竞争。

线上竞争

    企业的线上竞争主要包括:

    新品战:技术进步、消费者细分是新产品的主要驱动力。在电脑、手机、家电等产业,技术革新是新品的驱动力;在汽车、住宅、服装等产业,消费者细分尤其是消费者价值观、生活形态细分是新品的驱动力。任何一家企业的新品,都会很快被对手山寨,新品研发的速度与节奏成为耗用企业营销资源最多的管理内容。

    产品概念战:很多产业或品类里,产品的实质创新较慢,过度营销体现为产品概念战。在企业投入传播资源的背景下,产品概念会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结果就会变成产品概念的争夺战,如家电里的变频、智能,地板里的运动、健康,洗发水里的维他命、小麦蛋白、中药,牛奶里的时间概念(早餐奶、舒睡奶)等。

    包装更新战:主要发生在不卖产品卖包装,或者说产品进化小、包装更新快的行业,以中国白酒与月饼这两个行业为最盛,以至于包装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产品本身的成本。这种趋势还无法遏制,行业内的企业陷入必须借助包装更新体现产品价值的漩涡之中。

    广告媒介战:从央视到地方卫视的标王(黄金时段资源)争夺,现在虽已不再是决定企业竞争地位的标志,但央视招标仍是黑马快速崛起的舞台。网络媒体(搜索引擎、门户)广告正在成为企业广告战的主要战场,2010-2011年战火激烈的垂直B2C(凡客诚品、梦芭莎等)、千团大战,都是在网络媒体上进行最后的绞杀。

    形象代言人战:自跨国消费品巨头(耐克与阿迪达斯、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宝洁与联合利华等)将签约体育、娱乐界明星作为品牌形象战略的核心以来,形象代言人本身的稀缺性成为大品牌角逐的重要战场,这种竞争成为抬高竞争门槛的主要途径之一。

    公关宣传战:蒙牛酸酸乳借助超级女声的媒体公关、不喝王老吉的网络营销、凡客体的病毒公关、联合利华的广告植入定制电视剧(丑女无敌)、依云宝宝(Live young)的网络视频创意公关等,公关宣传在传统媒体、网络乃至内容制作上的竞争有越演越烈之势。2011年发生的蒙牛早熟奶粉网络诽谤事件、鲁花对金龙鱼的网络诽谤事件,是公关营销病态化的体现。

    认证战:由于政府主管部门在认证管理上的缺失,各种“伪认证”成为过度营销的重要手段,如牙防组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

线下竞争

    与线上竞争的战略性相比,线下竞争对于短期销量的影响更直接:

    渠道战:娃哈哈的联销体、康师傅/统一/旺旺等的直分销复合渠道运作体系、两乐的直营所渠道精耕等,编织了一个覆盖全国、全渠道类型的庞大渠道系统。其渠道强势运营能力,成为对进入市场的新品牌、新产品进行包围与绞杀的工具,如康师傅在KA渠道对方便面新品的绞杀、娃哈哈在三、四级市场对山寨产品的渠道拦截等。

    人海战:啤酒、饮料、食品等行业的深度分销,正在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消耗战。这种人海战成为企业营销资源的主要支出,汇源、比亚迪等都经历了从人海战到大幅度裁员的阵痛。

    促销战:经销商奖励、进货奖励、终端导购、经销商运营补贴等成为渠道促销的常态,这一类变动营销成本占到销售收入的15%、营销费用预算的40%,是企业最头疼的过度营销支出。

    买店战:即通过排他性的协议阻止竞品的进入,是中国式的通路贿赂,为规避监管,这种买店以进场费、上架费、陈列费、促销补贴等名义进行。在白酒、啤酒、洋酒(夜店)等行业里,这种买店成为决定产品销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以上线上、线下竞争形式的简单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过度营销是市场竞争达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从内在要素上看,线上、线下的竞争,背后是关键营销要素的同质化:市场的价格带区间、品种/品类细分、口味细分、渠道细分、品牌风格细分等核心要素,已经没有空白的结构性机会,而是被同质化的产品所充满,形成了针尖对麦芒的“战略相持性”竞争格局。

 


赢利性与可控性

    行业里的第一、二、三集团企业,要保证品牌的市场份额及增长率,就必须应对这种“红海竞争”的现实。过度营销给企业营销管理带去的最大问题,是对赢利性与可控性的影响。也就是说,企业在过度竞争环境下,很容易出现有销量无赢利(如汇源2010年年报显示营销费用占比高达45%),以及营销的可控性(计划性、预测性)降低(如概念战、新品战、价格战等都会要求企业及时做出反应,调整营销部署及预算)。

    过度营销固然带来行业营销的某些异化,如网络水军制造的诽谤宣传、伪认证带来的行业信誉损伤等,但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不管过度营销如何掀起惊涛骇浪、红海竞争如何残酷无情,企业都需要首先找到自己的应对之道,适应并且战胜这种市场乱局。

    与任何形态的竞争一样,过度营销作为竞争的一种激烈形态,必然有胜利者与失败者、得益者与失利者。虽然还没有达到完全的“零和游戏”的程度,但领先者可以利用这个乱局进行洗牌,挑战者可以利用这个乱局实现翻盘。

    站在行业格局与趋势的角度看过度营销现象,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与应对方法,企业需要的不是矫正这个现象本身,而是如何在这种现实下找到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处置之道。

    

矫正过度营销的基点:乱斗与斗乱

    孙子在兵势篇中说: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败。意思是战斗的形式都是纷乱混沌的,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就在于斗乱还是乱斗:乱斗者必败、斗乱者必胜。

    把这个战略思想引用到商战之中就是说,盲目营销的企业看对手采取什么举措,自己就采取什么举措,就变成了“受制于敌”,就是在乱斗;反之,能够看穿竞争的本质与趋势,在乱战中利用各种力量导向于己有利的结果,这就是不可败、不可乱的斗乱,甚至可以成为战斗的引导者。

    重点是必须意识到,过度营销现象的背后,意味着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局。所谓结构性变局,是指行业集中度、竞争品牌行业名次(市场份额)或新的市场细分格局等正在形成。如果企业对于结构性变局缺乏宏观的、清晰的市场认识,市场营销的竞争手法会陷入“方法陷阱”:营销行为变得缺乏“新意”甚至充满“盲动”——每年的预算全部折腾出去,天上、地面(从传播到促销)一片忙碌,名曰“整合营销推广”,实则由于缺乏策略核心,变成“点穴”而没有打到对手的“七寸”,市场结构自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结构性变局的最终结果无非是两个路向:圈地或圈人。也就是要么成为地区市场的霸主,要么成为聚焦特定人群及其利益点的最佳产品(品牌)。

图2 市场驱动力关系图


    线下、线上的营销是销量的直接驱动力(见图2),销量可以解析为渠道份额与顾客份额,市场份额建立在渠道份额与顾客份额的基础上;反过来在营销上,建立在渠道份额与顾客份额互相反馈之上的市场份额,可以有效巩固销量,并提高促销投入的有效性,高市场份额带来的是低促销成本与有利阻击进攻的市场地位。

    从对销量、促销形式的关注,提升到对渠道份额、顾客份额的解析,才能更有效地评估营销策略与营销方法的正确性,才不会陷入乱斗的陷阱之中。

本站有部分文章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并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