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营销文库
文章名称   文章和内容   

忐忑---社会转型期的常态

      且不说几乎所有的高档楼盘都会起个诸如“曼哈顿”、“芝加哥”之类莫名其妙的洋名字,连上海这样的城市,也以什么“东方XX”为荣,而且在中国以此种文体自我陶醉的城市,居然数不胜数。
  更不用说,还有那么多企业以起个让人不知所以然的品牌为诉求,以拥有外国“血统”为荣。嘴里说着“民族”但就是不敢、不愿弄个纯正的中国式名号。倒是据说涉绿的台商弄了个看起来“很土气”很中国化的“康师傅”,垄断了方便面的高端市场。
  赵本山是娱乐界的国宝。既然是“国宝”,就不可能简单复制。但某个节目居然弄出来将近一打。那些模仿者居然能够将自己糟蹋成那个样子,着实证明了想出名到底需要多么强的神经。
  台式国语从女孩子嘴里说出来着实好听,于是乎,几乎是一夜之间,娱乐界鸟语花香。委实有点不应该的是,男人的语言也开始台式化,弄得男人的那点阳刚随声飘去。
  听闻许多大陆学者、精英也开始弃“考虑”择“考量”,我感觉自己的确是“OUT”了。
      有一次和一个台籍专家同台讲课,他讲“行销”,我讲“营销”,学员问我二者之间的差别,我只好打趣说“营销就是硬销,即使自己的企业比别人差也不气馁,也能硬着头皮推销”,“行销,就是行的话就销,不行的话,就认命玩完”。行销没有代替营销,看来大陆营销人还是有点定力,没有跟着台湾人鹦鹉学舌。
  找不到自己也就罢了,为什么非主动将自己弄丢?
  这几年大学校长也开始跟风了。谁能够用几个流行的网络语言,那不仅代表着与年轻人有共同语言,甚至能够代表着与时俱进。更“给力”的是北大校长,他的那个狗屁不通的“化学歌”,居然能够那么多崇尚个性的北大骄子激情演绎。网民也确实捧场,一时之间,北大校长在网络上比芙蓉姐姐还火,比凤姐还红。
  总有那么一群中国人总怕外国看不起自己,但恰恰又是这拨人总以能够将自己与外国搭上边为荣。如果你把谁称为中国的科特勒、卓别林、帕瓦罗蒂,那准能让当事人兴奋得像中了举的范进。
  事实上,在中国今天这个社会,摸索规则真的很难。
  老一套,比如多读了几本古书的人所倡导的国学,没有几个人愿意学、学得会;新一套,也就是西方的那一套,不可能照搬---搬不来也搬不动。于是,满眼都是中不中,洋不洋;古不古,今不今的东西。
  反过来说,这也没有什么奇怪。转型中的中国目前就像一个变声期的少年,“声带”不定型那是必然的。
  问题是再用这样的“嗓子”去唱“北大校长的化学之歌”,岂不让人很是忐忑?
  其实,外显部分无论如何怪异都是无所谓的,关键是意识深处的东西。
  “嗓子”本无错,“校长”应自律。
本站有部分文章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并尽快删除。